close

 

 

 

 

 

鐘樓

來源:陝西旅遊資料網 (200463021:6)

 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簷,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 ,基座高8.6米 ,每邊長35.5米 ,面積約1377.4平方米 ,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簷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明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這就是西安人引以為自豪的鐘樓。它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特點: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西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西元1582年)由巡安禦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簷斗拱,攢頂高聳,屋簷微翹,華麗莊嚴。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 ,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 ,高8.6米 ,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 的十字交叉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券洞早已封閉;在鐘樓周圍另辟圓形環道。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簷三滴水歇山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簷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簷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成為渾然一體的建築藝術珍品。整體拆遷:鐘樓的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鐘樓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經歷過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整體拆遷。鐘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距目前所在位置約1000米 。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雖然明代初年擴建了長安城,但那時人們大概圃于習慣心理,初建 鐘樓時沒有與擴建後的城市格局相適應。過了兩個世紀後,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俄賢的主持下,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據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完成這樣一座龐大建築的拆 遷裝建,即使在現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特殊工程,實在是我國建築史上值得自豪的創舉。

巨鐘軼聞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鐘(現藏于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鐘卻怎麼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浮雕故事: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複,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虯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曆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噹媽我第一次敲鐘 (10元)

敲了三下 

摸鐘 

鐘一直在震動  一直震  一直震.....

 

 

鼓樓

來源:陝西旅遊資料網 (200471211:52)


鼓樓,東與鐘樓隔廣場相望。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鐘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11年歷史,為重簷三滴水與歇山頂的木結構,高大雄偉。清代曾兩次修耷。樓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昔日樓簷下懸掛有巨匾,南為文武盛地,北為聲聞於天。鼓樓斗拱彩繪,外觀莊重絢麗,與鐘樓為姐妹樓亦有晨鐘暮鼓之說。

鼓樓系古典建築,基座為長方形,用青磚砌成,樓高33米 ,面積1924平方米。樓基正中辟有南北券門洞,連通北院門和西大街。建築結構採用重簷三滴水式與歇山琉璃瓦頂形式,與鐘樓相輝映,樓內有梯可上,登至二樓,憑欄可眺望終南山與全城景觀。 

 

 

 


每天都有幾場打鼓表演

 

 

 

 

 

化覺巷大清真寺

來源:陝西旅遊資料網 (200463021:9)

大清真寺位於西安鼓樓西北的化覺巷內,又稱化覺巷清真大寺,它與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大寺並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叫東大寺。

大清真寺位於西安市鼓樓西北隅,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殿式古建築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該寺院始建于唐天寶元年(西元742年)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保護,成為目前的格局。該寺屬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晉升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5月榮獲西安市旅遊十大景觀之一。

全寺總面積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 ,寺院內有建于17世紀初高達9米 的木結構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頂,異角飛簷,精縷細雕;東西走向成正方形,共分四進院:第一進院最東邊影壁正面鑲有三方菱形菊蓮圖案,簷下磚雕斗拱,宏偉壯觀,古建木牌坊豎立中央,異角飛簷,牌坊頂部琉璃覆蓋,蔚為壯觀,該牌坊建於17世紀,南北兩側各有廂廈三間,內部陳設明清兩代古式傢俱。 經過五間樓進入二進院,中央豎立石牌坊一座,三門四柱,中楣匾鐫刻天監在茲,兩翼各為虔誠省禮欽翼照事。往西 十米 南北各豎磚雕鑲嵌沖天雕龍碑一座,往西是敕賜禮拜寺敕賜殿。殿內有石碑七通,碑文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漢文。第二進院還有宋代大書法家米笥和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的書法真跡,其筆力飄逸,走筆遒勁,字型韻稱,堪稱我國書法的傑作。第四進院內有面積約1300平方米 的殿堂,可容納千餘人做禮拜,殿內有井畫400餘幅,書以阿拉伯文圖案,構圖各具千秋。

大清真寺的建築形式、基調一派中國民族風格,然而,寺院內的一切佈置又嚴格按照伊斯蘭教制度,殿內的雕刻藻飾、蔓草花紋裝飾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組成,中國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藝術風格如此巧奪天工的結合,令人觀止,因而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之一。

    


 

 

 

 

 

 

書院門  及附近市集

 


當場揮毫

人工刻印

 

 

 

 

 

 

 

西安城牆

來源:陝西旅遊資料網 (2004-6-30)

 

西安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 ,底寬18米 ,頂寬15米 ,東牆長2590米 ,西牆長2631.2米 ,南牆長3441.6米 ,北牆長3241米 ,總周長11.9公里 。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城牆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

   追憶歷史:城牆是中國古代城市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落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誌了。據史冊記載;鯨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以追溯到西元6世紀的隋代。

   特  點: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 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遊覽西安古城牆,對形象具體地瞭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築藝術都很有意義。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牆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城門發生種種變化。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喪衰。

從南門開始順時針方向介紹:

   南 門:這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建于隋初(582年)。當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名永寧門。它也是現在西安城牆各門中復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只是原設計沒有箭 樓。現在南來北往的車輛行人均從甫門東西兩則另辟券洞內穿過,它本身已成為文物了。

   朱雀門:朱雀門是唐長安皇城的正南門,門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裏舉行慶典活動。西元589年, 隋王朝統一中國,隋文帝曾在朱雀門城樓檢閱凱旋大軍。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這座城門被封閉。1985年修復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包裹在明城牆內的朱雀門遺址。它果然如隋唐文人描寫的那樣宏偉華麗,城門柱礎用大理石製成,青石製作的門檻上刻有線條優美神采飛揚的蔓草花紋,磨磚對縫的門洞隔牆厚實端正,殘垣斷壁處處流露出當年的華貴風采。現在的朱雀門位於遺址西側,是1986年開通的。

   勿幕門:勿幕門俗稱小南門,開通於1939年,以此紀念辛亥革命中陝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先生是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最早一批會員之一,陝西民主革命時期有重大影響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護法運動中壯烈犧牲。

   含光門:含光門是唐長安皇城南面的偏酉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封閉了它的中門洞和西門洞,保留了東門洞,北宋以後全部封閉。1984年整修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含光門遺址,發現花崗石製作的柱礎、刻花的門檻門道。現已決定把新建券洞城門置於遺址東側,對遺址作框架結構保護,外包城磚,使外觀與城牆一致,內部設置人工採光和空調系統,日後供遊客參觀。

   西 門:酉安的西門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

   玉祥門:1926年,軍閥劉鎮華包圍酉安城達8個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凍餓戰死4萬多人,直到馮玉祥將軍率國民聯軍擊敗劉鎮華後,西安才得以解圍。1928年開通的這座城門,為紀念馮將軍的歷史功績,取名玉祥門。

   北 門:明代構築城牆時建造的北門,正式名稱為安遠門。辛亥革命時,起義軍進攻滿城,這一帶戰爭激烈,交戰中北門城樓被焚毀。1983年整修城牆時,恢復了原來的箭樓。

   尚德門:西安火車站西南側的尚德門開通於1986年,因直對尚德路而得名。

   中山門:1927年初,在馮玉祥將軍倡議下開闢的中山門,以紀念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得名.192751日 ,馮玉祥將軍率軍東征,就從中山門出城。中山門並列兩個門洞,馮分別為它們取名東征門凱旋門。出師之日,馮將軍在城頭向各界歡送群眾講話,說等北伐勝利,再打開凱旋門歡迎他。但後來時局變化,馮將軍再未率師回西安。

   東 門:東門在建造明城牆時構築,正式名稱叫長樂門。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由東門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懸在城門上的長樂門匾額,對身邊將士說: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將士們一聽此言,群情激憤。點火燒毀了這座城樓,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將軍曾在東門城樓上組建教導隊和學兵隊。這一舊址已被修復作為西安事變紀念地。

   建國門:1986年開通的建國門,以直對建國路而得名。

   和平門:與西安火車站、大雁塔處於同一南北軸線上的和平門開通於1953年。為了表達飽經戰亂的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渴望,取名和平門。

   文昌門:碑林博物館南側的文昌門,開通於1986年。這裏的城牆上建有魁星樓,是西安城牆上唯一與軍事防禦無關的設施。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代傳說是主宰文運興衰的神,被人們尊稱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筆點中,就能妙筆生花,連中三元,成為狀元。所以,古代孔廟、學府裏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樓。明清時的西安府學和孔廟建在城牆旁邊(今碑林博物館),魁星樓也順勢建在城牆之上。魁星樓在1986年修復。遊客們在這裏可以看到嗜酒如命,不修邊幅,蓬頭虯髯,步履踉蹌,腰掛酒葫蘆,一手捧鬥,一手執筆,似乎半醒半醉的文昌星尊容。魁星樓下這座新辟的城門,自然也就被命名文昌門了。



 

騎了一圈   曬了一個多小時

我覺得以前的宮女太鑑...好可憐好辛苦

 

 

 

 

 

華山

來源:陝西旅遊資料網 (200471211:55)

   西嶽華山坐落在陝西省華陰縣城南,海拔2200米 。它北瞰黃河,南牽秦嶺,遠而望之若花狀,故有其名。又因其西臨少華山,故稱太華山。華山自古一條路,由北向南,貫穿北峰、中峰、東峰、南峰、西峰計程約20公里。一路行去必經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天梯、蒼龍嶺等絕險要道,可飽賞華山之險。此外,山上還有長空棧道、鷂子翻身等一般人聞所未聞的險景。若親臨其境,其奇峰峭壁,險徑危石,鬼斧神工,必令遊者不勝驚駭,歎為觀其止。山上還有眾多的古建築,每當雲霧飄渺之時,廟宇亭閣點綴著山巔峰谷,使遊人有身臨仙境之感。
   
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三: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60米 ;又有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人稱天外三峰。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文人謂之西; 京王氣之所系。山上奇峰、怪石、雲海、鳴泉、飛瀑、古跡遍佈,著名景點多達210餘處有淩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天梯、蒼龍嶺等。華嶽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的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

 






當天上山好辛苦

等纜車排了近2小時 (單程)

一趟約10分鐘

上面的景色更美

只可惜時間不夠

無法親眼看看長空棧道等驚險的景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ckie 的頭像
    Vickie

    小噹噹家的大小事

    Vi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