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陵
|
來源:陝西旅遊資料網 (2004-7-1)
|
|
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墓因山為陵,氣勢雄偉壯觀。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 ,高宗和武則天兩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臺階,其臺階高差為81.68米 。走完臺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駝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聖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 ,是陝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
乾陵這座合葬墓至今未被盜過。1966年至1971年,我國考古學家曾多次對此墓進行勘察,結論是其墓堅固異常,據勘查從墓道口到墓門長631米 ,寬3.9米 ,共39層,全用石條填砌,各層石條再用鐵栓板固定,並灌注了鐵汁,這些情況與文獻所載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確信此墓確實難以開掘。
乾陵附近還有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及懿德太子墓。
|
|





茂陵博物館
|
來源:陝西旅遊資料網 (2008年1月20日15:37)
|
茂陵博物館位於陝西省咸陽與興平之間的五陵原上,距西安約40公里 ,是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聲海內、外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館藏文物4100余件,國寶文物14件。其中石刻伏虎、出土文物鎏金馬、青玉雕鋪首、四神空心磚等多次在美國、英國、日本、法國、韓國、摩納哥等國家和地區展出,引起轟動。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是西漢帝王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其周圍有陪葬墓20多座,有漢武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墓藏。霍去病墓前石刻藝術是我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大型石刻群。雕刻手法簡練,借石擬形,渾然天成,生動逼真,意氣盎然,有出神入化之妙,被視為人類藝術之瑰寶。以氣魄恢宏、風格豪邁聞名遐邇。為了保護這批大型石刻,茂陵博物館建立在霍去病墓前。該館先後榮獲全國首批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全國旅遊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國家首批4A 級旅遊景區等國家、省(部)、市各級榮譽稱號和獎勵180餘次。 如今館內園林景色宜人,仿漢建築群林立,亭臺樓閣,碧波蕩漾,蒼松翠柏,芬芳馥鬱、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形成融文物、古建、園林於一體的著名旅遊觀光勝地。遊覽內容豐富,“戲觀茂陵一絕、琳池魚追遊人”、千年編鐘展演,聆聽悅耳古曲,欣賞漢武帝事蹟造像,領略西漢盛世風采,觀賞流光溢彩的夜景、浮橋噴泉,讓人留戀忘返;乘坐羊拉車、馬拉車、騎駱駝、騎毛驢觀光漫遊,獨具趣味,其樂無窮。工作人員服務熱情、耐心細緻、文明規範,使遊客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國家領導人李瑞環來茂陵視察時,欣喜的說:“茂陵不光有個很好的博物館,還有一個優美的環境,我走到那裏,就把茂陵宣傳到那裏,全國所有的博物館都應建成這樣的博物館。”
|
|




法門寺
|
來源:陝西旅遊資料網 (2004-7-1)
|
|
位於扶風縣城北10公里 的法門鎮。始建于東漢末年,因安置佛指舍利而馳名。據佛教內典記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印度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送舍利于南閻浮提,凡得舍利處皆建塔供養,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法門寺因塔而置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稱“成實道場”;唐初改名法門寺。元魏和隋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24院,建築宏偉壯觀,襟帶八川之秀氣,寶塔高聳入雲與與太白之群峰對峙。宋代也曾經恢復到最大規模。原塔俗稱“聖塚”,唐貞觀年間改建為四級木塔,又稱護國真身寶塔。明代隆慶三年(1569)木塔崩毀,萬曆七年(1579)至萬曆三十七年建成十三級八面磚塔,高47米 ,建造精工,極為壯麗,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朱子橋將軍曾捐資補修。1981年8月24日 因淫雨而崩塌。
史志記載: 元魏二年(494)小塚宰拓育首次開塔禮佛;隋仁壽二年 (602)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領得勝之軍駐扶風,給法門寺度僧八十人,唐貞觀五年(631)太宗拔銀修寺,敕岐州剌史張亮第三次開塔瞻拜舍利。從唐高宗顯慶五年(660)盛儀迎請佛骨至洛陽開始,武后長安四年(704)迎供於新建明堂;肅宗迎至內道場;德宗邀入禁中;憲宗貶諫迎佛骨的韓愈於潮州親至安福門迎佛骨舍利入宮;懿宗鹹通十四年(873)的迎接儀式極為隆重,執幡幢儀仗約萬隊,瞻禮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和梵誦之聲沸天盈地。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佛指舍利多加殊禮,皇后嬪妃常以自己的青絲、衣物相奉送。唐中宗攜皇后、夫人、公主來寺下發入塔供佛。在前後三百八十年的十次禮佛活動中,不僅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 而且成了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1984年經扶風縣人民政府批准開放。1985年相繼成立扶風縣佛教協會及寶雞市佛教協會,會址設法門寺。1986年底到1987年初政府決定重修寶塔在清理塔基過程中發現唐懿宗十五年封閉的塔下地宮,四枚佛指舍利及大量供養佛指舍利的珍貴法物寶器均被發掘。其種類之繁數量之多品質之優,製作之精,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國內都是罕見的。
1988年11月9日 ,法門寺高僧雲集。趙朴初會長親臨剪綵舉行了國際性“釋迦如來真身舍利瞻禮法會”。1989年開始,寶雞市佛教協會在全市各寺廟開展創建“文明寺廟”活動,法門寺連年被評為文明寺廟。在創建活動中,法門寺依照文明寺廟的條件,在宗教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在方丈澄觀法師,監院靜一法師的主持下,開展宏法利生的各項工作,寺廟規範化的叢林制已經恢復,寺廟建設已具規模,佛事活動如火如荼,對外往來日益頻繁,每年接待遊客約30萬人次,寺院開設了素餐館及佛教經像流通處,作到自養有餘。並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為大眾謀福祉,為國家作貢獻,受到了黨政主管部門的表揚和各界人士的好評。
|
|





西岳廟
|
來源:陝西旅游資料網 (2005-4-13) |
中國歷代帝王祭謁華山之地。位于陝西省華陰縣城東 1.5公里的岳廟鎮。原廟系漢武帝時所建,名集靈宮, 初址在華山以東的黃神峪,東漢桓帝時遷此,改稱西岳 廟。歷代屢毀屢建,明代已具規模,現存建筑多為明建 清修。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 物保護單位。
西岳廟建筑為重城式,坐北向南,面對華山。外城 四周有高大的城牆,南北長約525米,東西寬225米,牆 底部寬 6米,上部寬4米,高約8米。建筑分布在由南至 北的中軸線上,前為城門,中間是內宮,後為高閣,兩 側有附屬建筑。城門二重,前有琉璃影壁。灝靈門為西 岳廟第一道門,3個門洞。午門為外城正門,為5個門洞, 牆基用石條砌筑。
|
中國古老神話中說:古代五神掌管著五方,東為青帝,甫為炎帝,西為白帝,北為黑帝,中為黃帝。從秦皇始,各朝帝王都十分重視華岳之神——白帝少皞,以求國泰民安,永葆江山。 民間傳說,西嶽廟是為華山上的女神三聖母而建的。她聰明美麗,心地善良。天旱,她招風喚雨,遇澇,她施力排除,鄉親們有了難處前來求她皆有求必應,抽籤問卜無不靈驗,在她的關照下,這裡風和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們十分感激她,都尊稱她為「華岳山娘娘」。百姓們為了報答她的恩德,便合計給她修一座廟宇。消息一傳出,各方工匠都自告奮勇前來修廟。然而誰也拿不出個施工圖案來,大家正在發愁之際,忽覺天昏地暗,寒風呼嘯,大雪紛飛。就在此刻,不知何處跑出一隻玉兔,在雪地上玩耍,大家紛紛前來捉拿這隻玉兔,可也奇怪,那兔子忽然不見了。而在它跑過的地方卻留下一幅清晰的宮殿圖樣。於是,工匠就按此圖修建了雄偉的廟宇,起名「華岳廟」。
某年,皇帝開科取士,天下學子紛紛赴京趕考。其中有個劉彥昌,他路經華岳廟時,天色已暗,本想繼續趕路,得知廟裡的三聖母十分靈驗,便有心求籤問問前程。他備辦了一些香表,理容整衣進了廟門。殿內香霧繞繞,三聖母盤坐在供台上,端莊秀麗,栩栩如生,他不覺肅然起敬,燒香禱拜。然後十分虔誠地抽籤,然而一連三簽都是白板空簽,沒有分曉,他不由心頭火起,一氣之下,提筆在牆上題詩譏諷三聖母。
其實,劉秀才一進廟門,三聖母就知他因何而來。她見劉彥昌年少英俊,風流瀟灑,便一見鍾情,動了凡心,但又不敢違反天規。左思右想她還拿不定主意,直到秀才惱怒題詩而去。她才著急,心想自己雖為神仙,卻受天庭許多束縛,生活非常寂寞無聊,若是嫁了凡人,豈不自由幸福?哪怕粉身碎骨也值得。於是她施神法,佈雷雨,使得這秀才頭頂傾盆雨,腳踩泥濘路。之後她收了風雨,點化了一座仙莊,劉彥昌去投宿時,三聖母即現身相迎,盛情款待,這一仙一凡就這樣結為了美滿夫妻。 現在,遊覽西嶽廟的人們,仍可看到劉彥昌當年抽過的籤筒和三聖母的塑像。 西嶽廟,在華山之下,最早建於漢武帝時,後經歷代修茸,規模日漸龐大,建築極為宏偉,它佔地186畝,四周高牆相圍,牆內外雙磚包砌,經千年風雨仍極牢固,過了金城門,便來到廟中最主要建築灝靈殿前,大殿給人的第一個感受是恢宏氣魄。它是七間歇山頂,座落在一個大月台上,其建築風格與周圍景色也十分協調。 大殿的四周,有不少古柏巨槐,望之鬱鬱蔥蔥,有詩雲,「老柏寒颼颼,清詞晝寂寂。開門華山北,嵐煙沉西夕。」描寫了西嶽廟肅穆清幽的環境。
|



龍柏: 樹皮是一條條的直線往上攀 只有皇帝才能種植
99元的香: 平拿 三鞠躬 默念祈禱之事 有專人幫忙插香
399元: 聽說拜了會當皇帝 噗~~ 還真的有人買被我拍到 更長更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