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正孩子攻擊 任性 發脾氣的行為
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可能是他發泄不快的一種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小朋友、父母或電視的行為等等。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准而已。
改正方法,對於這些攻擊性行為,父母要注意:
1.父母要以身作則,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
2.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
3.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不要打人罵人,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
4.要培養孩子的各種技能,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
5.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父母加以適當的疏導。
6.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父母要勇於批評別人的孩子。否則,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7.不能雙重標准,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甚至洋洋得意,這只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
改正孩子任性與發脾氣的方法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大多數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尤其是在2~4歲最為常見。一些爸爸媽媽對孩子過於溺愛、嬌慣,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會任性地大哭、大鬧。
如果爸爸媽媽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讓步,這就讓孩子意識到了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以後就會不斷使用這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滋養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
此外,孩子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嘗試、努力做某件事情後仍舊失敗,這種挫折感也會讓孩子大發脾氣。
改正方法,對於這些情況,爸爸媽媽可以參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1.平日不要過於嬌慣孩子,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是萬能的,不是他的每一個要求都能夠實現。
2.年幼的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多變,因此爸爸媽媽在處理事情時要思想先行,在考慮好可能發生的情況及處理的辦法之後再行動,以免到時不能應付孩子的任性撒嬌。
3.對待孩子任性和發脾氣,雖然心裏很著急,但臉上不要過於表露,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處理,孩子在自覺沒趣後會自己停止。
4.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將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會忽略剛才發生的事情。
5.盡量不要讓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就得逞,勝利感會激勵他以後次次都使用這種方法。
6.當著孩子的面多誇獎別的聽話的孩子,讓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識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為了博得爸爸媽媽的表揚,他也會學得很乖。
7.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自己沒辦法,也不要說諸如“再不聽話我揍你”等話語。
8.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特別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應了的一定要做到,這樣你說的每一句話,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9.適當懲罰,告訴孩子因為他發脾氣而錯過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動,這足以令他在下次發脾氣前慎重考慮。
10.家人態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個態度,讓發脾氣的孩子鑽空子。
11.讓孩子在多種選擇中自己做出決定,因為是他自己的選擇,他不太好意思發脾氣。
12.要堅定,不要因為孩子的大哭而改變主意。